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三亚KTV招聘网 > 三亚热点资讯 > 三亚励志/美文 >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

2022-08-16 15:08:11 发布 浏览 556 次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是友感悔。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当责辩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译文】有一位朋友经常容易生气、责备别人。先生提醒他说:“学习必须切己自反。如果只知道责备别人,就只看到别人的不对,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如果能反省自己,才能看见自己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哪有时间责备别人呢?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关键就在于他看不见象的不对。如果舜只是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就看见他的不对之处了。象是傲慢的人,一定不肯听从,怎么能感化他呢?”这个朋友受到触动而悔改。先生说:“你今后不要只去议论别人的是非,每当要指责别人时,就把它当做自己的一个大毛病去克服才行。”

【10】先生曰:“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不可便怀鄙薄之心,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

【译文】先生说:“每当朋友们在一起辩论时,即便有浅显疏漏的地方,或者自我矜夸、自我炫耀等,那都是毛病发作。可以对症下药,但不能鄙薄他人,因为这不是君子‘与人为善’的心。”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1】问:“《易》,朱子主卜筮,《程传》主理,何如?”先生曰:“卜筮是理,理亦是卜筮。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只为后世将卜筮专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艺。不知今之师友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皆是卜筮。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谓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伪耳。”

【译文】问:“对于《易经》,朱子认为主要是讲卜筮,而《伊川易传》则认为主要是阐明天理。为什么会这样呢?”先生说:“卜筮是讲天理,天理也是在卜筮之中。天下的理,哪有比卜筮更大的呢?只因为后代专门从占卦的角度来看待卜筮,所以把卜筮看成是微不足道的技艺。却不知道现在师生、朋友之间的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活动,都属于卜筮。卜筮,不过是为了解决疑难,使自己的心神明而已。《易经》是向上天请示,人们有疑问,自认为不能解决,所以通过《易经》向上天请示:认为人心还有所偏私,只有上天容不得虚假。”

黄省曾录

【】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着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着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

【译文】我问:“《论语》中的‘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是否所有的事情都要这样?”先生说:“当然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这样,但必须把握主旨才行。义就是良知,懂得良知是主旨,才能不执着。就像接受别人的馈赠,有的是今天可以接受,但其他日子不该接受;也有的是今天不该接受,而其他日子却可以接受。你如果执着于今天可以接受,就一切日子都去接受;或执着于今天不该接受,就一切日子都不去接受,这就是‘适’,就是‘莫’,就不是良知的本体了,怎么能叫做‘义’呢?”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为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做,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做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

【2】问:“‘思无邪’一言,如何便盖得三百篇之义?”先生曰:“岂特三百篇?《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该贯,以至穷古今天下圣贤的话,‘思无邪’一言,也可该贯。此外更有何说?此是一了百当的功夫。”

【译文】问:“‘思无邪’一句话,怎么能概括《诗经》三百篇的含义呢?”先生说:“哪里只是《诗经》?就是《六经》,也只是这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甚至所有古今天下圣贤的话,都可以用‘思无邪’一句话来概括。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话可以概括呢?这是一了百了的工夫。”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问道心人心。先生曰:“‘率性之谓道’,便是道心。但着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道心本是无声无臭,故曰‘微’。依着人心行去,便有许多不安稳处,故曰‘惟危’。”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