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范畴关于心性关系有许多不同的主张如孟子
心性: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范畴。关于心性关系有许多不同的主张,如孟子的“尽心知性”,禅宗的“明心见性”。心性也是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理学也称为“心性”之学。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庸行:平常的、日常的行为。大人:指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下学:指学习人情世故的基本道理。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
心性: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范畴。关于心性关系有许多不同的主张,如孟子的“尽心知性”,禅宗的“明心见性”。心性也是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理学也称为“心性”之学。
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
庸行:平常的、日常的行为。
大人:指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下学:指学习人情世故的基本道理。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霁:雨雪停止。指雨后明月清风,用来比喻人胸襟开阔,人品淡雅。语出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以学问为菑畬,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鼓吹,以义理为膏粱,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桢干:古代筑墙时,以两板相夹,填土于其中,立在夹板两端的叫“桢”,立在夹板两边的叫“干”,常用来比喻起决定作用的事物。《汉书·匡衡传》:“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
菑畬(zī yú):本意指田地。菑,新开垦的田地。畬,耕种满三年以上的田地。田地为民生之本,菑畬常用来比喻事物的根本。韩愈《符读书城南》:“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
花萼:萼是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花的最外层,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冠。
膏粱:肥美的食物,这里用来说明讲求义理的重要。
居积:囤积、聚积财物。王充《论衡·知实》:“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
修持:本佛教用语,指修行佛法、持守戒律。这里用来指修心养性,坚守儒家忠信笃敬之道。
延伸阅读:
- 朋友圈里最想拉黑的是这些人![图]
- 害怕领导?你就失去了很多机会![图]
- 审计学专业要考哪些证[图]
- 职工的加班时间计算标准是什么?[图]
- 简历 | 那些高分简历,都有这些共同点![图]
- 财务会计面试技巧[图]
- 职场中的内秀究竟分为几个方面[图]
- 孕妇可以吃红枣吗,怀孕可以吃红枣吗?[图]
- 时尚:孕妈咪“巧”穿扮[图]
- 孕妇饮食影响宝宝未来寿命[图]